雷前治:中国水泥已进入大企业间竞争时代

发布时间:2009-12-28 浏览:163
字体:  
雷前治:中国水泥已进入大企业间竞争时代
2009-12-28
 

日前,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在2009年天津水泥年会上指出,2009年中国水泥工业创造了三个最:

  ——年内水泥产量增长超过2亿吨,挑战2.50亿吨,超过世界水泥产量排名第23的国家印度(1.75亿)、美国(0.81亿)一年的产量;

  ——当年水泥投资创历史新高,有望突破1,700亿元,以前国家建材局在审批项目时,一年的盘子只有35亿;

  ——今年利润会达到300亿左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水泥接近零增长。中国经济发展在不同阶段,发展的地区引领者是不同的。改革初期在珠三角地区;本世纪初,是以上海为龙头的 华东地区;原本认为增长的第三极是在环渤海地区,但以河南为代表的京广线附近的中部地区和以西安、重庆、四川的西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水泥大企业之间已拉开了竞争序幕,正在引领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今年在国内的海螺论坛,成都的12+3会议,产能超过1,000万吨的大企业坐在一起进行对话。

  1992年以前,水泥市场上基本是供不应求,1993年邓小平南巡,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了水泥工业的发展;

  19951996年第一次产能过剩,这是低水平的过剩,当时小水泥产量占82%,竞争是小水泥企业之间的竞争;

  1997年至1999年三年出现亏损,随着安徽荻港海螺2500t/d生产线投产,进入了新型干法水泥大发展的时代,2003年新型干法水泥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淘汰落后产能,新型干法水泥和以立窑为代表的落后工艺之间展开了竞争,是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浙江和河南率先全部淘汰了落后产能;现在已进入大企业之间的竞争。

  水泥是短腿产品,哪里有工程,哪里就有利润,价格能否稳住,利润是否持续,要看供需关系,看工程落在何处,不是遍地散花。

  第二个问题是有关38号文和水泥政策方面的情况:

  最近国务院转发了关于产能过剩的38号文,两个水泥产业政策文件也即将出台,我参与了这两个文件的制订过程,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背景:

  商务部今年5月有个内部简报,温家保总理做了批示,对今后的水泥产能过剩给予关注,责成发改委进行调研,发改委找到我,从山东开始对华东地区进行调研,初步摸清了华东的情况,发改委又以调函的方式发给地方发改委,汇总生产线的建设,5月底汇总结束。

  2008年已投产新型干法生产线1,000多条,水泥产量8亿多吨;在建生产线418条,6亿吨;核准未建147多条,2亿吨。目前,安徽、江苏南部、浙江、上海已出现过剩,河南很快过剩,418条建成后,如果落后产能淘汰跟不上,会出现全国性的水泥过剩。对147条生产线的开工建设要进行严格控制,采取措施:

  1. 停止审批,对上报生产线项目进行清理,采取有保有压,山东、河北、广东采取等量淘汰,该停的停,该放的放;

  2. 1000t/d的生产线采取等量置换;

  3. 对严重过剩的地区,杀掉一批。

  为此,对生产线项目的审批权收到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会出台两个水泥政策方面的文件:水泥产业政策和准入条件。

  2006年出台了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主要是促进新型干法水泥快速发展,现在情况有了很大变化,新型干法水泥的实际比重要比发布的数据高。

  在调研过程中,我了解到,江苏省立窑248台,只开了38台;广东400多台立窑,能开起来的也不多,主要是靠退税,退税取消后就很难开成。

  全国4,000多家企业的构成中,其中600多家隶属于大集团,由一级法人变为二级法人;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1,500多家转化为粉磨站;还有一些企业是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水泥。

  目前,我国国内的技术指标在世界上是最先进的,海螺、中国建材的万吨线、华润的5000t/d生产线、尤其是湖北武汉的亚东生产线,是世界最先进的水泥生产线,德国莱歇公司生产的水泥立磨直径6.3米,自重1,000吨;还有丹麦史密斯生产的第四带篦冷机。

  新出台的水泥产业政策,针对目前的投资过热,产能过剩现象,鼓励大企业通过战略重组,进一步提高生产集中度。中国水泥工业已进入到大企业竞争的时代,前5家企业还达不到30%,达到50%以上,竞争从无序走向有序。从发展角度看,目前集中度还不够,大企业还不可能坐下来谈,也是不现实的,只有从竞争中走向竟合。这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进步,是一个必然历史过程。

  2015年水泥工业的技术指标要达到2008年海螺集团的水平,海螺的生产线80%5000t/d以上规模的生产线,要实现上述目标,全行业还要做很大的努力。要创新,延长产业链,进入混凝土搅拌站市场。

  最后,我谈一下对天津水泥市场的意见:

  天津人均水泥消费量不高,市场有起伏。经济发达国家人均累计水泥消费量达到12~14吨,固定投资上升,水泥反而下降,水泥用量进入拐点的经验。我在考察日本、台湾后,提出我国人均累计水泥消费量达到22~24吨后会出现拐点。浙江人均累计水泥消费量达到22吨,应该是到顶了,在高峰上维持几年,上海、北京在这个数上加1/3.上海年度最高水泥消费量达到2,800万吨,天津达到2,200~2,400万吨/年已经很高了。

  我对天津水泥市场充满信心,在高位上维持时间要更长一些,对天津水泥市场要进行科学预测,天津的水泥来自多个渠道,运输是衡量竞争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对外地进入天津市场的企业要进行备案,对天津市场的发展要做一个规划,取得多赢的局面。

                                                            【中国建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