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三季度最后一批重要经济数据:GDP在一二季度6.1%和7.9%基础上,继续向上攀升,三季度增长达8.9%,至此,我国前三季
度GDP同比增长7.7%,经济复苏基础进一步夯实。而CPI环比在7月份由下降转为持平后,8、9月份分别上涨0.5%和0.4%;PPI环比更是连续
6个月上涨,其中9月份环比上涨0.6%。宏观经济指标为经济回暖企稳提供了证据。
在经济面持续向好面前,如何让中国经济列车更稳更快更好地继续前行就成了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大问题。记者注意到,就在上述数据公布的前一
天,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今年后几个月即四季度的宏观调控重点。会议指出,今年后几个月,要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
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
经济好于预期宏调取向出现变化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表示,“管理好通胀预期”,这是国际金融危机后首次出现在我国决策层的正式表述中,明显透露出下一阶段我国宏观调控取向的重要变化。“保增长、调结构、防通胀”已然放在同一位置。
4万亿元财政刺激与8.6万亿元信贷投放支持经济强势反弹,同时,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产能过剩、资产价格高涨和通胀预期等相关问题浮现了出来。
“从当前的现实来看,不存在通货膨胀的问题。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无论是CPI还是PPI,环比都出现了上涨,存在着通胀的预期,对通胀预期要给予高度关注。”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如此表示。
无论是高度关注通胀预期,还是管理通胀预期,均表达了决策层对未来通胀预期的态度。的确,目前我国“保增长”基础比较稳定,但结构性问题进
一步凸显,流动性管理难度在增加,通胀预期有所加剧。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外部资本流入、国际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通胀预期有直接影响,
“这是通胀预期的输入型因素。”她认为,在管理通胀预期上,首先政府超前预警了通胀预期,并且政策已经在做动态微调,对资本流入采取对冲措施,防止今后更
大的流动性过剩,这些措施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和票据发行等。
加强货币调控有效引导通胀预期
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认为,在关注CPI和PPI的同时,管理层肯定会进一步关注流动性状况和资产价格的变化并作出及时调整。而当周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继续加大净回笼,被多位市场人士认为是暗合了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管理好通胀预期”。
据WIND资讯统计,上周央行通过公开市场净回笼资金1600亿元,创年内单周净回笼资金新高。实际上,国庆节后央行已明显加快了资金回笼
节奏,在短短两周时间内,共计回笼资金5280亿元,净回笼资金高达2300亿元,已基本对冲掉国庆长假期间公开市场自然投放的流动性。如果央行继续保持
现在的操作节奏,或许意味着央行连续5个月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操作行将结束。
央行有关领导在上周二公开表达了大量国际资金回流可能对货币政策带来更大挑战的担忧。因此,本周的大力度资金回笼行为也向市场释放"有意保
持流动性充裕、但同时也要保证合理"的信号。在热钱流入和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的双重压力下,央行再度加大回笼力度,保持合理的流动性非常必要。但是,业内
人士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未来市场资金面将立即收紧。值得关注的是,最近两周央行虽然加大回笼力度,但是在其使用的工具中,3个月以内的短期工具占回笼量的
七成,这表明公开市场并不急于大规模延长资金锁定时间,给未来操作留下了伸缩余地。
优化信贷结构配合经济结构调整
“实际上,从长期看,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障碍还是结构问题”,兴业银行资金运营中心宏观分析师鲁政委表示,虽然经济增长逐季回升,市场主体
预期不断改善,经济企稳势头不断巩固,但是,除了如何有效管理通胀预期之外,未来仍然面临其他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对于目前的经济复苏来说,仅有速度是不够的,产能过剩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经济也就难以可持续发展。上周,在政府前期警示钢铁、汽车以及新能源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后,又及时出台对过剩产能的压缩政策。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也在上周召开的2009年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通报会上表示,要密切跟踪宏观经济走势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科学把握信贷节奏,加强风险管理的制度和机制建设,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在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继续保持银行业的稳健运行。
金融主管部门出台的信贷政策始终坚持有保有压就是为配合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调整,毕竟,信贷投向产能过剩的行业,不仅影响经济结构的调
整优化,势必加大信贷自身的风险,最终影响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下一步的关键就是如何让银行业金融机构将有保有压信贷政策落到实处,按照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政
策,加大对国家重点工程、小企业、“三农”、保障性住房、重大科技专项、高门槛、不可替代型服务性行业以及节能减排等的信贷支持。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