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慧民,善举济世,为社会和谐与进步贡献力量

发布时间:2009-11-23 浏览:68
字体:  
——刘埃林先生在慧众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大会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09-11-22 22:44:35]

各位同仁:
        在各位同仁和社会各界的踊跃参与和大力支持下,我和格兰系部分企业以及热爱慈善事业的同仁们共同发起的慧众慈善基金会今天创立了。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 子,从今天起,共和国又诞生了一家真心慧民、善举济世的慈善机构。同时,也为企业及热爱慈善事业的同仁们又搭建了一个从事慈善事业的平台。这是一件具有里 程碑意义的大事,它将从此载入共和国发展慈善事业的光辉史册。让我们共同祝愿慧众慈善基金会在未来的日子里健康成长,在实践中不断诠释基金会的根本宗旨。
        慧众慈善基金会的宗旨是:真心慧民、善举济世,为社会和谐与进步贡献力量。
        慧众慈善基金会的业务范围可以概括为:济助孤残老、扶助教医文;大灾必赈、大急必救、大善必扬。
        慧众慈善基金会是依法在北京注册成立的社会慈善机构,它不是一家企业,也不是国家编制序列范围内的事业单位。它的活动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同时也受国家法律 的约束,因此,基金会在今后的运行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基金会管理条例》和本基金会章程开展工作,并依法接受社会各界和各位同仁的监督,把每一笔善款投 入到最需要的地方,使更多需要资助的民众能够受到慈善事业的光芒普照,进而持续不断地为社会、为民众行善事,献爱心。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成熟,其标准不在于其积累了多少资本,而是其能否自觉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同样衡量一个人是 否成功,不在于其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其能否勇于担当起社会责任。纵观全球的百年老店之所以能够基业常青,就是因为它们始终把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奉为永不褪色 的企业精神。在座的大家都知道,比尔盖茨、巴菲特可谓是无可争议的世界级富豪,而他们将有生之年积累的巨额财富全部捐赠给了慈善基金会;台湾的塑料大王王 永庆拥有上千亿元资产,在美国《福布斯》富人榜排名第16位,但是他一生粗茶淡饭,衣着简朴,对自己真可谓“吝啬”,而在从事慈善事业方面却慷慨解囊,一 生中捐资为大陆办了一万多所希望小学,并设立了“长庚奖学金”,让许多大陆贫困学子身受其惠。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王永庆捐献一亿元人民币用于灾区重建。 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仅诠释了“成功”的真谛,而且为成功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我们的身边,也有不少人,虽然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他们常年默默无闻地坚持从 事慈善事业,在大灾大难面前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们还记得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那位令人难忘的乞丐老人吧,他在捐了5元钱后,又找遍身上的零钱,特意到银行 兑换了一张百元现钞,放进了募捐箱。老人解释说:“我上午就想多捐一点,但钱太零碎了。”这位乞丐老人的一笔看起来十分微薄的捐款,却让多少人感动得泪流 满面。是的,105元,相对于那些巨额捐款来说,真的太微不足道了。可是,乞丐老人所捐出的,不是钱,是一颗流淌着善良、正义、真诚之血的心。而正是无数 个像乞丐老人这样普通善良的人们,坚定了灾区人民战胜困难的信心,也正是这种善良和正义之举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塑造了中华民族不朽的灵魂,架设了全国 各族人民战胜困难、走向富强的桥梁。这充分说明我们这个民族已经开始走向文明、走向成熟。
        当然,在从事慈善事业方面还存在着不少认识上的分歧。有的人认为慈善事业是国家和富人的事,与工薪阶层关系不大;有的人认为钱是我辛苦挣来的,自己还没舍 得“风光”就捐给别人,太不合算了;还有的人认为财富是属于自己的,用不完就应该留给子孙后代们享用,等等。之所以存在上述不同的认识,关键是大家还不能 正确认识财富的本质。其实,财富就像流过你家门前的小溪,流得越快,水质越好;流量越大,享用越多。然而,如果你贪心妄想,让溪水流得慢些,甚至最好不 流,全部停在你自家的门前,仅供你及你的家人享用,那就必然会使水质变腐或泛滥成灾,直至冲毁了你的房屋。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存在着穷富之别,其实就在这一 念之差。慈善大师王永庆临终前写给子女的一封信中说:“财富虽然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事物,但它并非与生俱来,同时也不是任何人可以随身带走……如果我们透视 财富的本质,它终究只是上天托付作妥善管理和支配之用,没有人可以真正拥有。”他对财富的精辟论述,一语道破了财富的真实本质。相比之下,那些为了累积财 富,铤而走险、不择手段、贪赃枉法,恣意祸害国家和企业利益的人;那些不懂得珍惜上天授予他那份保管和支配财富的权利,贪图享受、挥金如土的人,是多么的 渺小,其结果必然是毁了自己,坑害了子孙后代 。
        因此,慈善事业对我们每个人来讲,既是一种社会责任,又是自我修身养性的需要。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处心积虑、忙忙碌碌、所追求的不外乎三样东西,财 富、智慧和长寿,这三样东西究竟能不能得到呢?能得到!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事实证明,因果报应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 在“取”与“予”、“舍”与“得”的问题上,孔子、老子这样的古圣先贤都做过精辟的论述,告诫人们“欲取先予”,也就是说要想取得,必先付出;佛学中 对 “舍”与“得”之间的因果关系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舍是得的因,得是舍的果”。佛学中把施舍称为布施,布施又分为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三种。将 你的智慧、知识和技能无偿奉献给社会和最需要教化的人,称之为法布施,法布施的果报是得聪明,也就是说,你愈是愿意无偿为社会奉献知识、教化他人时,你的 聪明和才智就会长养得愈快;将你的财富施舍给社会或最需要的人称之为财布施,财布施的果报是得财富,也就是施舍的财富越多,得到的财富将越多;利用你的能 力消除他人的病痛、化解他人的恐惧,称之为无畏布施,无畏布施的果报是得长寿,也就是说,你给别人的平静与安宁愈多,为你自己增长的寿命愈多。从佛学的观 点看,捐资从善完全是造化自己的事情,是修养自身德行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理念,对我们开展慈善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如果是报着功 利之心或为了追求更大的回报去做善事,其行为就要大打折扣了。这不是释迦牟尼对你有意见,不给你兑现果报,而是你做善事的心不诚。心不诚,则不灵。因此, 你只要是真心从善,尽力所为,捐一元与捐一亿元的意义是等同的。反之,如果从善的目的不纯,捐得再多也没有意义。基金会发起时,格兰系企业有不少管理人员 及其部分员工都积极跻身于发起人的行列,这使我十分感动。因为这标志着我们的企业正在走向成熟,我们的管理人员和员工队伍的思想境界在不断地升华。我衷心 希望更多的企业、更多的人们都能自觉地参与到这项既利己又利人的光辉事业中来!